更新时间:2025-01-27
2015年12月8日,星期二,北京的天空被厚重的雾霾笼罩。当天,北京市首次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措施,大部分中小学及校外教育机构纷纷停课。北京二中全校紧闭校门,一片寂静。对于许多学生来说,这是一次意料之外的假期。然而,这次停课与以往不同,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休息,更是一场关于环境、责任和未来的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何杰老师回忆起上一次因公共事件停课的情景,那是2003年的“非典”疫情。那次停课同样突如其来,但当时的背景是公共卫生危机,而今天的雾霾则是一个更为复杂且长期的问题。短暂的欢呼之后,更多的人感到的是悲凉。我们需要休息,但这是一次悲凉的休息。
面对雾霾,置身于这片灰蒙蒙的天空之下,没有谁能够独善其身,更没有谁能够真正脱责。我们在思考,在发问:这是为什么?我们该怎么办?这种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挑战,更是整个社会乃至全球的责任。正如一位学生所说:“可能要很多很多年以后,大众才能意识到我们正在经历的是一场怎样的灾难,而非值得雀跃的假期。
我真的心疼北京。”
另一位学生感叹道:“平时答过那么多政治主观题,说一堆宏观层面上的头头是道的话,但真正问自己有什么极具科学性又切实可行的政策或解决办法时,答案却是没有。甚至作为一个普通人,除了关好窗户、打开净化器,提醒妈妈要戴口罩以外,我没法再做更多。无助,还是自己无用。”
这些学生的感慨,反映了他们对环境问题的深刻思考和责任感。他们的声音虽然微弱,但却充满了力量。读到这里,我的眼泪都快下来了。我为学生们的情怀与责任而感动,同时开始反思。
诚然,治霾很难。但是,我们并不是无所作为,现在的苦学、省思就是在为去霾做事。同学们年龄还小,暂不需要冲在去霾一线。我们要做的只是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心态去长本事、磨性子。古人云:“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面对雾霾,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
我们要以对知识的渴望与敬畏去学习。只有知识丰富、知识结构合理,才能开阔眼界,走远走实。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学会筛选有用的信息,避免被虚假信息所误导。我们要努力理解世界的多元与复杂。许多在我们看来理所应当的事情,其实可能完全相反。
例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问题,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可以通过创新和技术进步找到解决方案。
我们要头脑清醒并独立判断,怀疑并审视任何信息与观念,去分析这些信息和观点的表象与实质。只有自己的头脑不成为他人信息与思想的容器,自己的嘴才不是别人的传声筒。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我们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中立足的根本。无论是面对雾霾问题,还是其他社会问题,我们都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理智的判断。
还要力求心平气和。雾霾的出现警告我们每一个人:自然环境破坏了,我们无法更好地生活;如果社会环境毁了,我们将无法生存。现在蓝天已经成了让人渴求的东西,那么如果更珍贵的统一、和平、安宁、信任没有了,我们又该怎么办?
当我们停课时,欢呼一下暂时放松固然可以理解,但真正该做的,还是重归书桌、重拾经典,更要重回生活,求知、求仁,反求诸己、切磋琢磨——总之一句话,“学不可以已”。而这也许可以解释为:学好了,去治霾。
雾霾问题不仅仅是环境问题,更是社会发展模式的反思。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一员,我们的每一个选择都在影响着环境和社会的发展。作为学生,我们虽然不能直接参与到治理雾霾的行动中,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思考,为未来做好准备。
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节约能源,绿色出行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却可以在长远的时间内产生巨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培养一种环保意识,将环保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习惯。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志愿服务等方式,为改善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每个人的力量虽然有限,但当无数个“有限”汇聚在一起时,就能形成强大的力量。正如古语所说:“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
面对雾霾,我们不应感到无助或无用。相反,我们应该看到这是一个机会,一个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生活方式的机会。通过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为未来做好准备,为治理雾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正如一位学生所说:“我们现在所做的每一点努力,都可能在未来改变这个世界。”这句话充满了希望和力量。让我们一起努力,为了更好的明天,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这片灰蒙蒙的天空下,我们依然可以选择充满希望地前行。因为,无论环境多么恶劣,知识和责任永远是我们最强大的武器。